兒童及青少女貧血

前幾天一位粉絲的問題,讓我想跟大家討論貧血
在台灣小於2歲的嬰幼兒和超過10歲的少女出現缺鐵情況,但在學齡兒童中,其盛行率偏低,因此容易讓醫生和家長會忽略這個問題😖
 
缺鐵的成因主要分為三類👀
1️⃣鐵攝取量不足
可能是熱量攝入不夠、全素食飲食、早產或出生體重偏低、以及純母乳餵養卻未適當添加副食品的嬰兒。
2️⃣腸胃道吸收障礙
例如:因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可能伴有消化道潰瘍。
3️⃣慢性失血
例如:糞便潛血反應持續呈現陽性或月經量過多等情況。
缺鐵性貧血的發展可分為三階段⚠️
🔸 第一階段,體內的鐵儲存量開始減少。
🔸第二階段,當儲存鐵量降低到一定水平後,體內的鐵存量開始耗盡。
🔸第三階段,隨著鐵質的持續缺乏,血紅蛋白濃度下降至正常範圍以下,此時便形成了缺鐵性貧血。
 
缺鐵可能帶來的問題🚨
1. 神經行為影響
嬰兒期👶🏻缺鐵將造成認知、運動和社會情感功能的下降,以及持續的神經生理差異。
2. 認知成就影響
缺鐵的孩子,即使還沒有到貧血的嚴重程度,其數學能力明顯較低⤵️
3. 肥胖風險
肥胖兒童中鐵缺乏的盛行率顯著高於⤴️正常體重兒童,特別是在青少年中。
4. 行為問題
血清鐵蛋白濃度越低,則青少年的焦慮和憂鬱症狀😩越嚴重,且鐵質缺乏可能對大腦🧠產生影響,因此鐵質缺乏不僅影響身體健康,也可能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大腦發育造成負面影響。
5. 青少年認知功能
青少年期間基底神經節的鐵含量發展與認知能力有顯著關聯🔁,尤其是在青春後期,若體內神經節的鐵濃度較低時,則可能會有較差的認知能力。
在台灣,不同年齡層缺鐵的主要原因有所不同,
2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,55%的缺鐵是由於鐵質攝取不足;
在2至10歲的兒童中,46%的缺鐵源於失血;
在超過10歲的青少年中,39%由於鐵質攝取不足;
而在超過10歲的青少女中,38%的缺鐵則是因為失血(月經量過多)。
 
那麼鐵質攝取不足的原因可能有📝
🔹飲食習慣
2歲以下以奶為主食,正餐攝取不足;偏愛攝取富含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的食物,而忽略富含鐵的食物。
🔹素食或純素食飲食
植物性食品中的鐵(非血基質鐵(Non-Heme Iron))比動物性食品中的鐵(血基質鐵(Heme Iron))更難被人體吸收,因此素食者貧血的機率較高。
🔹飲食中的拮抗營養素攝取
飲食中過量攝取某些成分,如鞣酸(存在於茶和咖啡中)、鈣質(大量牛奶或乳製品)、植酸(全穀物和豆類)和膳食纖維,可能干擾鐵的吸收。
🔹快速生長期
兒童在成長發育的快速階段,對鐵的需求增加,若飲食攝入未能相應增加,可能導致鐵質攝取不足。
🔹過早或低出生體重嬰兒
這些嬰兒在出生時鐵儲存較少,需要從飲食或補充劑中獲取更多鐵質來支持他們迅速的成長。
如何補充足夠的鐵呢⁉️
✅優先選擇動物性血鐵質的來源
如:鵝肝、豬血、鴨血、蛤蜊、九孔;素食者可以選擇紅莧菜、山芹菜、山東大蔥、紅鳳菜,但由於吸收率差,需搭配維生素C一起攝取
✅攝取輔助鐵質吸收的維生素C
如:芭樂、小番茄、奇異果、紅黃甜椒
✅充足的葉酸與維生素B12
造血的因子不只鐵,葉酸與維生素B12都是重要因子,葉酸存在於大部分的蔬菜中,尤其是深綠色蔬菜,但必須注意菠菜、莧菜、甜菜、甘薯葉等草酸、植酸含量高的蔬菜,容易抑制鐵質吸收;B12則存在於大部分動物性食物中,尤其是鮭魚、牛肝、蛤蜊和牛奶
✅避免大量乳製品
以2~6歲學齡前兒童每日需要300~600mg鈣質,1天僅需要1.5~2杯鮮奶,過量攝取鈣就會拮抗鐵質吸收。建議可以早餐、晚餐以高鈣為主,午餐則以高鐵食物為主,減少可能拮抗的機會。
 
 
本站相關文章
留下您的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