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來環保意識興起,大家對於環境保護、降低污染的議題更為關注,而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環保日
。

想對環境盡一份心力其實很簡單,少用塑膠製品不但能保護地球,還能讓身體更健康哦

一起來看看塑膠帶給環境與人體的影響

其實塑化劑就是「環境荷爾蒙」或內分泌干擾物,而這些化學物質會干擾生物體內分泌,如果長期接觸有可能會增加乳癌、子宮內膜癌的風險,也可能造成性早熟等問題。
塑化劑在製造塑膠容器或物品時經常作為添加物,主要存在於以下幾種場合


「鄰苯二甲酸酯類(PAEs)」在工業上被廣泛應用於聚氯乙烯(PVC)等製造上,可讓塑膠變得柔軟有彈性,除可作塑化劑、可塑劑、膠合劑等用途外,亦可作溶劑添加於化妝品、清潔劑等個人用品中,塑膠製品、玩具、醫療工具、化妝品、地板、壁紙、塑膠袋、保鮮膜等都含有PAEs。
特別在微波、蒸煮、加熱、盛裝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時,滲出的可能性更大
。此外,塑膠拼接地板、電線塑膠外皮或塑膠材質的用品等亦可能含有塑化劑。電線的塑膠皮只要約38度就會散出塑化劑,因此電器未使用時應拔除插頭。空氣中的塑化劑吸附在微粒上,會沉降地面,幼兒爬行時恐怕手上沾附,如再吸吮手指,就可能會吃下大量塑化劑。

研究結果發現
患有不孕症的成年男性,體內塑化劑濃度約為對照組的1至2倍。當體內塑化劑濃度愈高時,INSL3越低,體內睪固酮及游離睪固酮也跟著降低,睪丸功能明顯受到影響。另有研究發現,在女童性早熟案例中,檢驗血液和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,發現這些幼童體內的塑化劑濃度,是一般人的1.2到2.4倍。當停止喝塑膠杯飲料,並在居家日常中避免接觸塑化劑後,才一周時間,體內的塑化劑含量大幅下降1/2至2/3,


由於塑化劑本身是一種定香劑,香味越濃的產品含量可能愈高,存在於有香味的化粧品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。塑化劑具有與女性荷爾蒙類似的作用。長期大量暴露可能增加罹患乳癌、子宮內膜癌等風險,甚至可能導致女童性早熟和乳房提早發育。此外,孕婦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越高,其生產男嬰生殖器官先天性異常風險亦越高。
雌激素與女性的性徵發育相關。若幼童接觸到含有雌激素的外用品,由於皮膚屏障尚未發展成熟,吸收率高於成人,雌激素透過血液循環進入身體後,內分泌系統可能對其過度敏感,使相關器官受到雌激素刺激,進而造成性早熟。
食藥署規定2016年後上市的所有保養品、化妝品和洗髮沐浴用品
,均不得含有雌激素成分。但有時產品可能因原料汙染或萃取過程出現問題,導致產品中含有雌激素成分。選擇幼兒皮膚產品時,應優先選擇兒童專用且成分單純的產品。宣稱可以促進膠原蛋白增生、皮膚緊緻、毛髮增生、逆齡回春或強力修復等的產品,因所使用成分和添加物的特性,較有可能混用或誤用到雌激素,因此應避免
讓兒童接觸。


想降低塑化劑對人體的危害
,最好的方法是減少暴露。應盡量少用塑膠製品(如塑膠巧拼、地墊、未檢驗合格的塑膠玩具等),微波加熱食物時,避免使用保鮮膜、塑膠餐具,少食用家禽的皮或是內臟,以防過度攝取經由食物鏈累積的塑化劑或其他環境荷爾蒙。

特別要注意

孕婦及孩童屬於塑化劑的高風險群體,應更為謹慎避免暴露於有塑化劑的環境中。因此應避免使用化妝品或有香味的保養品或個人清潔用品,而孩童在使用玩具後應用肥皂洗手
再進食。透過這些方式,可以有效地降低對於塑化劑及其他環境荷爾蒙的暴露,保護我們及下一代的健康。



在可能出現性早熟的年齡群中(男生6-7歲,女生7-8歲),飲食的型態和長期習慣對於身體內分泌的改變非常重要,豆漿這個問題是一個頗為大眾關心的問題,豆類食物包含豆漿的確有植物性雌激素,但其作用力與人體自產的雌激素相比是極其微弱的。關鍵還是攝取量,只要是正常飲食攝取的豆類食物,難以達到影響內分泌的程度。如果想透過飲食改變內分泌,那麼必須每天飲用大量的豆漿,且持續多年才有可能。
乳製品攝取可能影響性早熟的風險,視其類型而定。單純飲用無添加的牛奶並不會增加性早熟風險,反而可能透過食用優格或發酵乳酸菌製品來預防性早熟。然而,含人工糖分的乳飲料,會增加性早熟風險。飲用純牛奶,每天三杯或每天500毫升的量,不會影響青春期起始的時候,亦即不會增加性早熟風險。反之,含糖飲料(如奶茶或調味乳)則會加速青春期發育,攝取糖量越多,發育速度越快。每天攝取125到480ml的優格可能減緩青春期發育,降低性早熟風險。
地中海飲食被認為對預防性早熟有幫助,且此種飲食方式也對改善和預防心血管疾病
、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具有正面影響。建議全家人一起調整飲食結構,選擇健康的飲食模式,這樣不僅能預防性早熟,也有助於維護整體的健康狀況。

飲食的主要考量應以健康為首,透過採取均衡的飲食、適量攝取各種營養元素以及避免過多的油脂與含糖飲料等方式,來避免性早熟的問題。當全家人一同實行這些健康飲食的策略,將對家庭的整體健康產生顯著的益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