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糖尿病患者或注重健康者,會避開明顯的高糖食物如蛋糕、珍奶,卻忽略了藏在「健康零食」中的隱形糖分。從燕麥棒、水果優格到無糖餅乾,這些看似低負擔的點心,其實可能是導致血糖波動的元兇。本文根據多篇國際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與糖尿病風險的密切關聯,並列出常見升糖陷阱食物,提供更健康的替代選擇,如堅果、希臘優格與高可可黑巧克力,幫助讀者在滿足口慾的同時穩定血糖,真正實踐糖尿病飲食管理。
你是否努力減肥卻一直卡關?明明吃得不多,卻怎麼也瘦不下來?本篇文章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,帶你深入了解「低碳飲食」如何透過調節胰島素,真正啟動燃脂模式。我們整理最新國際期刊研究,並提供實用的一日餐單與低碳飲食技巧,幫助你安全健康地瘦下來,不僅減重,還能提升代謝、改善血糖、降低復胖風險。快來認識這套不挨餓又有效的減重法!
爸媽有糖尿病風險,卻不知道該從哪裡著手調整飲食?其實,控制血糖不需要複雜方法,只要選對天然食物,就能幫助穩定胰島素反應、減少血糖波動。本篇文章深入解析糖尿病與飲食之間的關聯,並根據最新研究推薦三種對血糖穩定特別有效的天然食材:黑木耳、燕麥、藜麥與奇亞籽。透過具體的飲食搭配與烹調方式,幫助讀者輕鬆為父母打造低GI、高纖維的健康餐,從日常三餐到下午茶都兼顧營養與美味,真正從源頭預防糖尿病,守護爸媽健康!
糖尿病是全球範圍內廣泛存在的慢性病,尤其在台灣,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率居高不下。這類型的糖尿病常因過多熱量囤積轉化為脂肪,進而引起胰島素阻抗,導致血糖控制問題。而透過減輕體重和調整飲食來改善胰島素的利用效率,進一步控制血糖,營養師媽媽將提供實用的減重原則和飲食建議,幫助糖尿病患者有效管理這一病症。
每逢佳節胖三斤,過完年,大家的肚子是不是又胖了一圈呢? 雖然肥胖對健康的危害已經確定,但肥胖者並不都具有發生疾病的相同風險,流行病學研究顯示,腹部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預測指標。研究發現,位於腹腔內的脂肪,即內臟脂肪與腹部肥胖患者容易引發代謝性疾病,如胰島素阻抗、高胰島素血症、高甘油三酯血症、降低高密度脂蛋白(HDL)膽固醇濃度,並增加小而密集的低密度脂蛋白(LDL)顆粒的數量(1)。因此,在富裕、久坐的社會中,腹型肥胖可能是高致病率的原因。
糖尿病病人數量從1980年的1.08億增加到2014年的4.22億。全球18歲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從1980年的4.7%增加到2014年的8.5%(1)。而其中人數最多的是第二型糖尿病,但在糖尿病確診之前,可能會有將近10年的時間,身體是處在「胰島素阻抗(Insulin Resistance)」的狀態。若是長期胰島素阻抗,將使得Beta-細胞就會受損而失去功能,因此,若能從預防的角度看待『胰島素阻抗』,或許就不用面對糖尿病。
營養師,我家有糖尿病疾病史,爸媽、外公、奶奶都有糖尿病,我也很擔心自己會得糖尿病;但每次健康檢查血糖也都正常,我該如何提早發現問題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