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考結束,孩子還好嗎?
記得4月底帶著孩子去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,這次的試場在熟悉的台大,但卻在一個試場裡擠進了台北市3、4年級的小考生,當時陪著孩子進考場時,考生連同家長把整間教室擠得滿滿的,應該有將近300人;孩子立馬跟我說覺得肚子有點不舒服,想上廁所。
帶孩子上完廁所再次進考場時,孩子手有點抖的拉著我說「媽媽,人好多,我有點怕!!」
想起孩子在小時後只要進到壅擠的車廂也是會不斷的哭鬧;而我在22年前的營養師高考時,也是考完一科就急奔廁所拉肚子,真的幸好我應屆考上,不然如此折騰人的腸躁症真是讓人不舒服。
我立即的跟孩子說「你會怕的話我們就回家!!」
孩子跟我說「對不起,媽媽,我浪費了報名費」
我說「沒關係,下次我們調整好了再來參加!!」

#大腸激躁症 是一種常見腸道問題,可由多種因素引發。當面臨壓力或情緒困擾,腸道可能過度緊張導致不適;腸道神經的過敏也可能引發問題,尤其在情緒波動時,近年常聽到神秘的「腸腦軸」可能在壓力和焦慮時導致腸道運動失調,使症狀惡化。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,如:過量攝取咖啡因、糖和脂肪,生活不規律或缺乏運動,都可能對腸道功能造成負面影響。如果家族中有大腸激躁症病史,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。
大腸激躁症的症狀有多種,常見症狀
腹痛、便秘、腹瀉。

通常會在青少年時期開始,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響,症狀也可能隨著時間而變化,包括大便的質地和頻率。(例如:正常的糞便可能變得軟或水狀,或者變成硬便。此外,便秘和腹瀉可能會交替出現。)
腸躁症可能會因為壓力、焦慮或食物的影響而加重,像是:乳製品、豆類和加工食物,可能會引發症狀。
調整飲食|首推低FODMAP飲食

大腸激躁症的成因涵蓋廣泛,因此需要綜合多方面的治療策略,我們的主要目標在於
降低症狀的頻率
。飲食調節是首要的控制策略。一部分患者可能同時存在乳糖不耐症,因此建議在症狀加重時,要減少
乳製品的攝取,如:冰淇淋
、優格、起司
製品等。若不確定自己是否對這些食品過敏,可以試著為期兩週的飲食避免試驗,並觀察症狀是否緩解。





當大腸激躁症(IBS)發作時,避免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,如:豆類、花椰菜、洋蔥、葡萄乾、小麥製品等,這不代表要完全禁食,而是更瞭解自己對這些食物的耐受度,以減少腸躁症的發作。增加膳食纖維有助於改善症狀,但過量纖維對某些患者可能會引起腹脹、腹瀉等情況,所以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增加。
IBS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腸胃疾病,可能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。大部分患者的腸胃症狀與飲食相關聯,而研究顯示飲食調整,如「低FODMAP飲食」,成為治療IBS症狀的主要方法。



但在執行中須注意






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降低發作的頻率和嚴重度
《World J Gastroenterol》期刊的研究證實,持續運動能有效控制IBS的發作。當運動時間從每週3.2小時增加至5.2小時時,參與者的大腸急躁症症狀、心理問題、疲勞、憂鬱和焦慮程度都有顯著改善。其中,最常見的運動類型包括步行、有氧運動和騎自行車;研究者們也認為瑜伽、跑步機運動或增加體育活動,都有助於改善腸躁症的症狀。
壓力和焦慮可能加重腸躁症的症狀,適當地排解壓力和焦慮可以有效地緩解大腸激躁症。規律的作息、充足的睡眠、以及在壓力來臨時能適當地轉移和排解壓力,都是有效的治療方式。行為認知治療或心理諮詢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。